團隊成立緣起
About Dream It Possible最早期團隊常聽到學校師長分享偏鄉孩子們課業成績跟不上的情形,我們深刻的感受到的是:偏鄉教育的重點似乎不僅在於現有的「學校教育」本身,最直接的肇因~應該是孩子一路從家庭、社區到學校都缺乏「陪伴」,而這才是導致偏鄉的孩子「逃脫不了弱勢」的最主要的因素。
他們需要有人陪他們說話,和他們討論,讓他們知道人生是有許多的選擇的,當有人願意陪著他們去探索,建立他們對自我的認識與自信,透過各個城市青年的分享,讓他們發現這世界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可能性,當他們對未來有期待,對學習有渴望,也才能在各種教學資源下,願意努力學習。
或許歸納我們在實務端看到的問題,在許多的理論、研究、報導也都常常看到,但更有所體會的是:可以解決的方案,應該著重在不是財大氣粗丟資源或只求眼前近利地問效益為什麼沒發生,而是應該讓服務行動不要只重視給與受的關係,而是願意用平等互待、分享的方式,以及持續、真心的陪伴。
團隊服務特色
團隊認為現有的學校教育及家庭功能是無法被取代的,也因此本團隊的存在,著重在一定性的刺激過後所帶來的效應,我們透過持續的陪伴,與部落民眾、學校及孩子們建立起良好的互信關係。
然後在具備相互信任的基礎上,運用「ICE Project」的課程內涵,以及讓來自於台灣各地的城市青年成為孩子的Talking Partner,運用寒、暑假的營隊及學期中的Follow up週末陪伴行動,透過持續探索、認識真正自己的過程,理解自己的天賦以及想要,知曉自己想珍惜的人、事、物,然後進一步思考對家人、對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自己可以做的是什麼。
從而在其中開始獲得學習的需要、學習的動機,透過自發性的投入學校教育學習產生成就,如可以讓這樣的觀念從孩子階段到成長為人父母、到數代傳承,最後讓貧窮翻轉不是期待別人給的資源有多少,而是來自於自我的醒覺、努力與累積。
城市青年們認識真正的自己,很難;面對真正的自己,很難;做真正的自己,很難。
這樣的情況主要是源自於從我們出生以後,因為生活在不同的群體中,在家庭、學校、親戚、朋友、知己、職場等數個大大小小的人際圈中,為了滿足周遭不同人的需求,甚或是為了迴避攻擊,所以積極的行為收斂了;喜怒分明的情緒隱藏了;喜歡、不喜歡的真心話吞到肚裡,為了「良好的人際關係」,為了符合「大家的期待」,於是乎我們常常扮演的,其實是不像自己的自己,然後接著會不斷地明示、暗示自己,這才是真正的自己,最後用一輩子的時間,用不是自己的自己,做著自己未必擅長或喜歡的事情。由此觀之,許多的青年進了大學以後很迷惘、選擇工作不知道在做什麼,這也就變成了常態。
現在的青年,是未來的社會中堅,所以對團隊而言,更重要的地方在於:運用「ICE Project」的相關內涵課程,以及與孩童相互對談和啟發過程中,讓覺醒及善用自己的天賦的城市青年,適切善用其擁有的豐沛資源,對社會、國家所產生的力量,是攸關重要的。
城市青年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參與真實的服務行動,在發掘及成就自己的同時,曾經同理、真心陪伴資源缺乏地區的孩子們,爾後在功成名就時,如能憶起年輕時的這些曾經,那現況下大手大腳的將資源粗魯的給予,服務行動只求宣傳、求績效這種名過於實的服務或援助,將可以大大的減少,讓真正需要的資源持續投入偏鄉貧窮翻轉的世代工程,讓對的事情可以持續的發生。